无机防火涂料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脱落,不仅会失去防火保护功能,还可能影响设施外观和结构安全。其脱落原因需从材料特性、施工工艺、环境因素等多维度分析,修复方法则需针对性处理。以下是具体解析:
一、脱落现象的常见原因
(一)材料自身问题
涂料质量不达标
无机涂料的核心成膜物质(如硅酸盐、磷酸盐)比例失衡,或骨料(如蛭石、玻璃纤维)粒径过大、分散不均,导致涂层内部粘结力不足,易分层脱落。
涂料储存不当(如受潮结块、过期),会破坏其稳定性,施工后难以形成连续整体。
配套材料不兼容
底漆与面漆类型不匹配(如无机底漆搭配有机面漆),因膨胀系数差异,高温或环境变化时易产生剥离。
稀释剂选用错误(如用水性稀释剂调配溶剂型无机涂料),会破坏涂料分子结构,降低附着力。
(二)施工工艺缺陷
基层处理不当
基层(如金属、混凝土)表面存在油污、锈迹、灰尘或松动浮浆,导致涂料无法有效附着,形成 “虚粘”,后期受外力或温度变化时脱落。
金属构件未做除锈处理(如仅用砂纸简单打磨,未达到 Sa2.5 级除锈标准),铁锈会持续氧化膨胀,顶起涂层。
混凝土基层含水率过高(>8%),施工后水分蒸发会在涂层内部形成气泡,导致脱落。
涂装过程不规范
单次涂刷过厚,涂层干燥时内外收缩不均,易产生开裂和剥落。
涂刷间隔时间不足(如前一道未干透即涂下一道),底层水分或溶剂被困在涂层内,形成内应力导致分层。
施工环境恶劣(如风速>5m/s 时喷涂,涂料易被吹散;温度低于 5℃或高于 35℃时施工,干燥速度异常,影响成膜质量)。
(三)环境与使用因素
环境侵蚀
长期暴露在高湿度、高盐分环境(如沿海地区、化工园区),水分或腐蚀性介质会渗透涂层,破坏基层与涂层的粘结界面。
频繁经历高低温交替(如户外设施夏季暴晒、冬季严寒),涂层与基层热胀冷缩差异过大,产生疲劳应力,逐渐剥落。
机械外力损伤
应急救援设施(如消防车、破拆工具)频繁移动、碰撞,或被尖锐物体刮擦,直接破坏涂层完整性。
振动环境(如应急发电机房、水泵房)中,涂层长期受高频振动影响,会从基层边缘开始剥落。
二、针对性修复方法
修复需遵循 “清除隐患→针对性处理基层→分层补涂” 的原则,确保修复后涂层与原涂层一体化,恢复防火性能。
(一)预处理:清除脱落及受损涂层
机械清理
对小面积脱落,用铲刀、砂纸或角磨机(配钢丝轮)铲除松动涂层,直至露出坚实基层,同时打磨周边完好涂层的边缘(形成 15°-30° 的斜坡),避免新老涂层衔接处出现台阶。
对金属基层的锈蚀部位,需用喷砂或电动除锈工具处理至 Sa2.5 级(露出金属本色),混凝土基层则需铲除浮浆、修补裂缝(用无机修补砂浆填充)。
化学清理
基层表面的油污用脱脂剂(如酒精、磷酸三钠溶液)擦拭,待完全干燥后再施工;若有残留水分,需用热风枪烘干(确保含水率≤8%)。
(二)基层处理:提升新涂层附着力
金属基层:涂刷专用无机富锌底漆(干膜厚度 30-50μm),增强防锈能力和与面漆的兼容性。
混凝土基层:若表面多孔,可先涂一道无机封闭底漆(如硅酸盐底漆),封闭毛细孔,避免涂层泛碱。
新旧涂层衔接处:用砂纸将老涂层边缘打磨成毛面,增加与新涂层的粘结面积。
(三)补涂施工:分层修复,确保厚度达标
涂料调配
按产品说明书比例混合涂料与固化剂(若为双组分无机涂料),搅拌均匀后静置 5-10 分钟(消除气泡),避免使用过期或结块涂料。
若涂料稠度过高,需用厂家的稀释剂(如蒸馏水、专用无机溶剂)调整,确保涂刷流畅性,禁止随意加水稀释。
分层涂刷
采用刷涂或喷涂方式,每次涂刷厚度不超过规定值(如单道湿膜厚度≤1.5mm),待前一道完全干燥(通常 24-48 小时,根据环境温湿度调整)后再涂下一道。
补涂区域的总厚度需与原涂层一致(可通过测厚仪监测),确保耐火极限达标。
养护与验收
修复后避免暴晒、雨淋或机械碰撞,养护 7 天以上(确保涂层完全固化)。
验收时检查涂层是否平整、无气泡、无开裂,用划格法测试附着力(划格后用胶带粘贴,脱落面积需≤5%)。
三、预防脱落的关键措施
材料选择:优先选用经消防认证的无机防火涂料,核对其与基层的适配性(如金属用防锈型,混凝土用渗透型)。
施工管控:严格执行基层处理标准(除锈、除油、控制含水率),按说明书控制涂刷厚度和间隔时间,避开恶劣天气施工。
定期维护:对户外设施每半年检查一次,关注边角、接缝处涂层状态,发现小面积起壳及时修补,避免扩大。
通过以上方法,可有效解决无机防火涂料的脱落问题,保障其在应急救援设施中持续发挥防火保护作用。
无机涂料 | 无机防火涂料 | 无机涂料厂家